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影响半导体历史的三大人物
旺材芯片 | 2022-02-03 01:19:21    阅读:8808   发布文章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编译自数位时代

 

半导体横跨材料、电子、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相当复杂,但在中国台湾却成了国民产业,多数人都能朗朗上口,像是晶圆尺寸和制程用几纳米技术等,如同聊体育和电影。

 

这要归功于台积电在晶圆代工市场过半的统治地位,以及过去一年多的全球芯片荒,给半导体业和中国台湾创造极高的国际能见度。对于非相关背景、但想了解半导体业的读者,可以透过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经历开始。 


01

摩尔,为科技革命确立核心动力

 

第一位是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的高登·摩尔(Gordon Moore)。今年93岁的摩尔,是半导体业的活字典,从早期实验室转到工业应用时就参与。

 

他整理大量相关技术文献后,发现约莫间隔差不多的时间,透过研发达成的进步,可以将放置在芯片上的电路之间的距离缩小一半,也就是同样面积可以放进多一倍的电路。从摩尔提出这个发现(Moore's law),迄今已经过半个多世纪,这个定律依然适用,只是电路加倍的时间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二年,平均是一年半。

 

电路的数目和运算能力成正比,电路间距能持续缩小,意味着运算能力持续提高。这表示半导体(最常用也最大量的是硅)这项材枓能够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每18个月就可以加倍,相比之下,水泥、钢铁和石化等在工业时代应用广泛的材料,在生产力的进步幅度远远不及。


 

摩尔原先的老板威廉·夏克利(William Shockley)发明了电晶体,并因此得到诺贝尔物理奖;摩尔的事业伙伴罗伯·诺宜斯(Robert Noyce)以电晶体为基础发明了积体电路,也就是今日熟知的IC,(他本来也可得诺贝尔物理奖,不过因早逝而错过,后来颁给积体电路另一位发明人Jack Kilby)。

 

夏克利和诺宜斯实现了科学上的发现,为后来的半导体应用打开大门,但摩尔定律找到半导体的商业意义:实现每18个月运算力加倍,并找到创新与关键应用的企业,就能成为赢家,如果被对手掌握,就等着出局。

 

摩尔定律催生硅经济,这种速度感和危机感,主导了科技业的竞争,产生知名的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概念,而概念的提出者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也是摩尔定律的最佳执行者。摩尔、诺宜斯和葛洛夫在1968年共同创办的英特尔,目前仍是半导体业具影响力的公司。

 

02

张忠谋成就产业分工

让运算无所不在

 

第二位是1987年创办台积电的张忠谋。台积电是全球第一家专业做晶圆代工的公司,没有自有产品,完全按客户订单生产。在那之前,部分半导体公司会利用空闲产能接零星订单,但产能供应不稳定,提供的制程技术选择也有限,客户技术资料存在外泄风险,无法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专业晶圆代工释放半导业的成长动能。芯片生产依序可分为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环节,其中设计和客户端关系紧密,要先了解并预测客户需求,再转化成电路设计放到芯片上;制造和封测则是和工厂有关,追求制程、成本、良率和交货期等,和设计非常不同,要在一家公司内兼顾很难,特别是盖一座新厂的费用,一路从几亿、几十亿上升到百亿美元,庞大而持续的资本支出和折旧摊提是极高负担。

 

年轻时从上海到波士顿求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张忠谋亲历半导体业从1950到1980年代的发展,与摩尔、诺宜斯和葛洛夫是朋友也是对手,夏克利则是张忠谋在史丹佛读电机博士时的老师。

 

当半导体走向专业分工,设计和制造拆开,而制造往亚洲移动,一如先前的电脑和其他产品,是整个产业变化的一部分。来自亚洲、却有完整美国业界经历和人脉的张忠谋,属于极少数,在中国台湾官方的多次邀请下,先加入工研院后成立台积电,其中有个人机遇、也有大环境助推。

 

03

创办NVIDIA的黄仁勋

 

第三位是1993年创办NVIDIA的黄仁勋。NVIDIA一如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受惠于专业晶圆代工提供的制造服务而持续成长。不同之处在于,黄仁勋不断拓展新领域,打开芯片应用的场域和产业

 

从最初的图形处理技术,再到发展AI运算架构进到自动驾驶汽车系统和加密货币挖矿,再到结合VR/AR技术跨入最近热门的元宇宙,NVIDIA始终在热门产业话题上,黄仁勋相当于当代半导体业的头号传教士,持续传播芯片福音给更多使用者,跳出技术和产业人士的特定圈子。

 

芯片和土豆片的英文都叫chip,也都进入一般普罗大众生活。让芯片像土豆片般简单易懂,这条路还很长,但存在的想像空间也因此巨大。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