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烂尾”的格芯成都厂终于有人接盘了!将转产DRAM内存芯片?
旺材芯片 | 2020-10-03 23:39:39    阅读:29357   发布文章

近日据芯智讯报道,搁浅2年多的成都格芯厂,在今年5月正式宣布停业4个多月之后,终于迎来了接盘者————成都高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真科技”),并有望转产DRAM内存芯片。而据爆料称,真芯半导体与成都政府合资的高真科技将接盘成都市政府为格芯成都厂投资70亿元建设的厂房,并在此基础上建设DRAM生产线。


根据企查查的资料显示,高真科技成立于2020年9月28日,注册资本51.091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销售: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电子产品等。


从股权结构来看,高真科技的实际控股股东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金融局,持股比例为60%,另一大股东则为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真芯半导体”)持股40%。而真芯半导体的则是香港宏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宏鑫”)的全资孙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真芯半导体的法人代表兼CEO为前SK海力士副会长崔珍奭。

资料显示,崔珍奭曾任职于半导体部门,担任高级工程师,在本世纪初SK海力士濒临破产、险些被美光收购之时,被SK海力士挖去,在崔珍奭领手下的技术团队,通过技术革新,在不到2年时间内将公司研发能力提升到与三星同等的水平,甚至外界曾传言SK海力士的产品成本比三星更低,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SK海力士起死回生。据悉,崔珍奭曾在SK海力士担任副会长,最后因未能当选CEO而离开海力士。业内认为其是目前韩国仅有两名可以具备全半导体领域从研发到量产经验的元老之一。
根据企查查的资料显示,由崔珍奭担任CEO的真芯半导体成立于2019年11月4日,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公司缴纳社保的员工人数为171人。

同时,真芯半导体在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累计申请了43项专利,而其中多数专利的涉及DRAM及其他半导体制造、以及各类半导体设备材料等。而且,所有技术均为真芯半导体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研发。


从专利涉及的范围来看,真芯半导体确实有可能将涉足DRAM制造。
而根据集微网的报道称,真芯半导体目前的核心技术人员已达230人。除了崔珍奭,还有SK HAN、YH KOH两员大将,分别担任COO和CTO。
其中,SK HAN有着35年的半导体行业经验,曾担任三星制造部门9Line PJT长、SK海力士M8/M9制造部本部长。YH KOH则曾担任SK海力士NAND/Mobile&Graphic DRAM开发部门GM。
根据股权资料显示,目前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仍是Globalfoundries,持股51%,而成都市国资委和工商****合资的成都先进制造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则持股49%。
目前尚不清楚高真科技将以何种形式接盘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直接拿下Globalfoundries持有的股权,还是直接对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实时破产清算后,成都政府再将相关资产注入高真科技?
另外,高真科技接盘格芯成都厂之后,将如何开展DRAM制造业务,产品规及产能规划如何,核心技术专利来源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平衡与长鑫存储、紫光集团DRAM业务的竞争,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具体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乱象丛生的半导体行业
2019年,全国新增半导体企业超过一万家,似乎显示出中国造芯行业的欣欣向荣。进入2020年,国内造芯运动势头依旧不减。截至到9月1日,全国新设半导体企业已达7021家之多。 

另一项来自工商的数据也显示,截至上个月,全国转产做半导体企业已有9335家,其中,江苏、浙江、陕西、天津、辽宁、重庆、江西转产半导体企业数量分别为1262、1230、905、277、239、230、169家;同比增长了196.94%、547.37%、618.25%、465.31%、387.76%、422.73%和412.12%。 而在这些狂热的数字背后,动辄目标百亿、千亿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规划,名目繁多的补贴奖励,层出不穷的半导体项目,一夜开花、遍地生长的产业园区,蠢蠢欲动的产业投资基金,都成了这场运动野蛮生长的标准配置。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湖北、湖南、陕西、重庆等十余省市制定了关于集成电路产业规划或行动计划,并明确了相关目标。 相应的,受到国产替代和国家政策两大利好因素的刺激,资本对芯片半导体企业也产生了更多偏爱。2020年上半年,半导体产业已经位居各行业投资同比增速之首,达到了惊人的215%。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省落地的半导体项目已超过14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了3073亿元。 
更甚者,如此前彭博社曾报道,北京将投放9.5万亿元人民币研制芯片,其优先程度一如当年中国制造原子弹。 一时间,半导体行业仿佛成了人人想吃的唐僧肉,不仅芯片半导体相关行业企业忙上忙下,包括建筑安装、建材批发、塑胶、采暖设备、区块链、医疗美容、健康管理、财税顾问、跨境电商、保健养生、汽车服务、文化传播、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等的杂七杂八的企业也涌了进来,堪称包罗万象。
 频频出现的千亿骗局
行业的混乱导致细菌的滋生,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表示,“当前,有一些人对芯片的研发,实际上是夸大的炒作,目的是到二级市场中去弄一笔钱。”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集成电路所相关负责人刘雨也直言表示,各地争相上马半导体项目也与地方招商引资的攀比和竞争不无关系。由于半导体园区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园区大都由地方政府规划建设,缺乏整体统筹,一些园区会互相倾轧,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引进企业可能在土地、财税补贴、现金奖励等方面开出过于优厚的条件,不排除一些企业会借此套利。 
7月30日,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发布《上半年东西湖区投资建设领域经济运行分析》文件中披露,预计总投资达1280亿元的武汉弘芯项目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 

根据弘芯官网规划显示,2017年底成立时,弘芯瞄准的对象已经是中国大陆芯片代工厂的一哥——中芯国际,在其规划中,14nm是起步,预计2020年下半年开始首次流片,同年启动7nm的自主研发工作。未来还将实现5nm甚至3nm,直接与台积电相抗衡。 而对于这家年轻的企业,在《武汉市2020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中,武汉弘芯半导体制造项目位列第一。不仅如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弘芯半导体还挖来了前台积电运营长蒋尚义博士出任公司CEO,而这位73岁的老爷子正是中国台湾半导体行业内重要要的人物之一。 
然而现在再看,弘芯深陷资金断裂之困,不仅被曝公司账户冻结、使用土地被查封,甚至刚买进一个多月全新未使用且价值5.8亿元的唯一一台7nm光刻机也被其以动产方式抵押。 细扒之下才发现, 原来骗得武汉政府团团转的明星芯片项目根本就是一个“三无产品”,一没技术、二没团队、三没商业背景。弘芯注册成本20亿,武汉政府注资两亿,占10%,其余90%归属光量蓝图,而光量蓝图到目前的出资却是零。 而9月底再度有爆料称,弘芯团队正在武汉撤退,准备前往广州再大干一场。


更可怕的是,成为笑话的千亿级弘芯半导体项目还非行业个例,“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正在全国内进行复制。 在陕西,号称国内首个专注于柔性半导体暨新型显示技术开发与自主化的陕西坤同半导体项目,原本计划投资400亿元,然而自去年开始被曝出拖欠300余员工2000万薪资的丑闻,更是被媒体实锤项目方北京坤同“0元大股东”的身份。 

在南京,号称投资金额与南京台积电相当的半导体项目——南京德科码晶圆厂项目,最终也在停摆中以破产潦草收场。而在这个项目上,南京政府则投入了近4亿元,其他社会资本却鲜有注入。其董事长李睿更是被曝在淮安和宁波均匀“烂尾”项目。 
亟待整肃行业风气
反思这些案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原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曾指出,现在全国招商引资热度高涨,一些地方政府会被冲昏头脑,其动作就会变形,有些项目的上马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违背了产业发展和市场规律,此时一些半导体项目的停摆也就不足为奇。 

的确,从底线思维出发来考虑产业链的安全问题是必须的,但必须冷静、理性地看待芯片的国产化替代问题,在现今开放的环境下,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半导体产业。 半导体行业历经60年时间和数十万亿美元的投入,已经形成全球化布局最为彻底的供应链。尽管国际环境在发生变化,但开放合作仍是主流,在全球产业链中不要尝试什么都自己做,不要以落后来替代先进,更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各地禀赋条件并不都适合。如果总是凭着一种激情来发展产业,恐怕成功的概率不会很大,反而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带给产业链的更多将是冲击和打击。 

对于国内造芯,华为集团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也曾发表过自己看法,他在公司内部的高科技人才及研究所研究员的会议上开诚布公的表示:“做芯片不是捏泥丸,不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的技术,以及一些原材料,以上东西都需要时间去获得”。


“我们需要正视和许多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既要仰望天空,也得脚踏实地。如果一味的喊口号,到了最后,也许就是一个彩色的泡沫。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好相应的战略规划,唯有如此,才能有朝一日扬眉吐气。”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