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课题组、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摒弃传统电子深度计算范式,另辟蹊径,首创分布式广度智能光计算架构,研制全球首款大规模干涉衍射异构集成芯片——太极(Taichi),实现160 TOPS/W的通用智能计算。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2日凌晨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上。
光计算,顾名思义是将计算载体从电变为光,利用光在芯片中的传播进行计算,以其超高的并行度和速度,被认为是未来颠覆性计算架构的最有力竞争方案之一。
光芯片具备高速高并行计算优势,被寄予希望用来支撑大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应用。
智能光计算作为新兴计算模态,在后摩尔时代展现出有望超越硅基电子计算的潜力。然而其计算任务局限于简单的字符分类、基本的图像处理等。其痛点是光的计算优势被困在了不适合的电架构中,计算规模受限,无法支撑亟需高算力与高能效的复杂大模型智能计算。
“从0到1”重新设计适合光计算的新架构,是团队迈出的关键一步。
相异于电子神经网络依赖网络深度以实现复杂的计算与功能,“太极”光芯片架构源自光计算独特的“全连接”与“高并行”属性,化深度计算为分布式广度计算,为实现规模易扩展、计算高并行、系统强鲁棒的通用智能光计算探索了新路径。
据论文第一作者、电子系博士生徐智昊介绍,在“太极”架构中,自顶向下的编码拆分-解码重构机制,将复杂智能任务化繁为简,拆分为多通道高并行的子任务,构建的分布式“大感受野”浅层光网络对子任务分而治之,突破物理模拟器件多层深度级联的固有计算误差。
团队以周易典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启发,建立干涉-衍射联合传播模型,融合衍射光计算大规模并行优势与干涉光计算灵活重构特性,将衍射编解码与干涉特征计算进行部分/整体重构复用,以时序复用突破通量瓶颈,自底向上支撑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为片上大规模通用智能光计算探索了新路径。
据论文报道:“太极”光芯片具备879 T MACS/mm²的面积效率与160 TOPS/W的能量效率,首次赋能光计算实现自然场景千类对象识别、跨模态内容生成等人工智能复杂任务。
“太极”光芯片有望为大模型训练推理、通用人工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提供算力支撑。
来源:清华大学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